每隔四年左右,加密貨幣市場就會經歷一次令人瞠目結舌的價格上漲,每個新高峰都使前一個週期相形見絀。比特幣在 2013 年首次突破 1,000 美元。四年後的 2017 年,價格達到 2 萬美元。在 2021 年,比特幣會繼續攀升至 69,000 美元。今年,價格已遠遠超過六位數的標誌,在某些交易所上達到 126,000 美元。撇開價格走勢不談,每個週期都帶來了新的想法和技術,產生了新穎的工具和令人難忘的討論主題。開創性的發展逐漸推動了這個行業向前發展,它自 2009 年以來無疑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這麼多年之後,是時候給出一些答案了。加密貨幣不能將自己局限於一個代幣和硬幣的市場。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加密貨幣能為世界提供什麼?最終目標是什麼?
第一階段:公眾認知(2013 年)
在加密貨幣的早期,比特幣只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愛好。這個計畫最初由書呆子、精神分裂患者、自由意志主義者,以及後來絲路市場上的毒品愛好者所接納。這群原本不太可能聚集在一起的人,卻足以在一定程度的秘密環境中將比特幣從嬰兒期一路養大。直到價格把它推到聚光燈下,比特幣才首次吸引主流關注,甚至連無須媒體刻意炒作。幾美元時容易被嘲笑;幾百美元時不那麼容易被忽視;單枚漲到 1,000 美元時則根本不可能被忽略。
除了價格本身,當時還能討論的內容並不多。它的技術自創世區塊起基本已定型,儘管開發仍在繼續,但核心賣點並未改變。在突破四位數後,比特幣迎來了第一個真正的熊市。而接下來的周期將會完全不同。
第二階段:以太坊與 ICO 狂潮(2017 年)
直到 2017 年以前,比特幣佔整個加密市場市值的 95%。那段時間市場變化不大。雖然這些年也出現過其他加密貨幣,但鮮有留下深刻影響的,更少有具備實際用途的項目。 2015 年推出的以太坊(Ethereum)永遠改變了這片土地。第一個重要的智慧合約平台所引發的開發浪潮,大幅削弱了 Bitcoin 的市場主導地位,而這種跌勢再也沒有逆轉過。
開發者首次可以在不編寫自己區塊鏈的情況下推出項目,而且非常簡單。以太坊區塊鏈成為海量智能合約的家園,這些合約共同爭奪網路資源,並推動 ETH 代幣價格迅速上漲。 ERC-20 標準讓智慧合約、錢包和交易所都能「說同一種語言」,從而培育出一個快速擴張的技術生態系統。
不可避免地,如此的增長也吸引了等量的貪婪。產業瘋狂膨脹,宛如千禧年初的網路泡沫。靠隨便拼湊一個半成品點子賣給大眾就能賺錢,實在太容易了。許多人確實這麼做了。 ICO(首次代幣發行)成為最熱門的融資方式。對開發者而言,開立 ICO 是穩妥拿錢的辦法;而投資者則能獲得專案代幣作為回報。從 2017 年中開始,ICO 成了全產業的中心。數千項目湧現,新代幣每天如洪水般進入市場。底層技術幾乎沒人關心:參與 ICO、拿到代幣、跟著漲、賺 1000%、賣掉再去下一個項目,那個時代就是如此。
其中一些項目活到今天,但絕大多數早已像來時一樣迅速被遺忘,被丟進加密歷史的「垃圾堆」。理所當然。當時許多 ICO 明目張膽地就是騙局,甚至令人驚訝 SEC 沒直接把整個行業封掉:水果蔬菜供應鏈方案、赤裸裸的龐氏騙局、建漂浮賭場的虛榮項目、由圖庫照片組成的“假開發團隊”、假合作、假贈品……完全是一場笑話。果不其然,在 2018 年初比特幣於前一個月見頂後,整個市場理應地崩盤,化為一片火海。這是市場需要的冷靜期。
第三階段:DeFi、迷因幣與 NFT(2021 年)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許多開發團隊都埋頭苦幹。熊市再次幫行業完成了淘汰篩選,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從廢墟中浮現出來。突然之間,去中心化金融(DeFi)成了所有人討論的唯一議題。去中心化交易所、合成資產、流動性提供、收益耕作、借貸、去中心化保險…名單越拉越長。實用且務實的工具被創造出來,加密貨幣再次變得「有用」。 2020 年的「DeFi 夏天」成功讓加密市場從死氣沉沉中復甦,為產業帶回真正的創新與興奮感。
但可惜,這畢竟是加密圈。上面那條道路實在過於理想化。理性只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緊接著愚蠢的瘋狂又重新盛行。荒唐的迷因、狗狗幣、粗糙的卡通圖像紛紛登場。 ICO 階段在技術層面或許略顯單薄,但當時的大多數專案至少還假裝自己帶來新的東西。 2021 年的炒作週期則連這種偽裝都省了。
沉寂多年後,Doge 突然強勢回歸。從 2021 年初不到一美分,一路飆升到 5 月的 0.70 美元。其他動物主題的代幣迅速跟上浪潮。柴犬幣是緊隨其後的熱門項目,之後是一串接一串的狗幣群,接著是更多迷因項目,拼命從加密市場中榨取盡可能多的錢。誰能忘記 DogeBonk?那個拿著棒球棒的狗?還有 PregnantButt?誰能想到那個專案也會被地毯式跑路?
人們的注意力已經遠不如以前。大眾很快就對狗幣感到厭倦,又轉向下一個分心點:NFT。幾年後回頭看,很容易忘記 2021 年夏天 NFT 曾經有多火熱。 Cryptopunks 和無聊猿(BAYC)拉開序幕,鯨魚們瘋狂花費數百萬美元購買平庸的像素圖。不久之後,每個渴望關注的名人都跳上了 NFT 的列車。
但這波熱潮同樣曇花一現。接下來的幾年裡,NFT 的估值遭到毀滅性打擊。有些系列的價格一年暴跌 90%,兩年跌 99%。名人與交易者都在這場災難性的價格崩盤中被徹底收割。大部分幾乎是毫無價值。
第四階段:混亂(2025)
前兩個週期都有非常鮮明的敘事。那麼今年呢?這個週期至今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什麼?如果你一時想不出答案,你並不孤單。有人可能會提到加密 ETF,但第一個 ETF 早在 2021 年就出現了——從宏觀角度來看已經是舊聞。機構戰略儲備是最近才開始流行的說法,但也不算能吸引眼球的敘事。 RWAs(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偶爾在一些討論中出現,但也只是點綴。就連美國總統的官方迷因幣 $TRUMP 在發行後都很快從公眾視線中消失,價格走勢也印證了這一點。
關鍵在於:除少數例外,這個週期相比 2017 與 2021 顯得格外乏味。隨便問一位資深玩家,他們都會坦言 2025 年的市場相對於歷年來說毫無生氣。比特幣今年創下多次歷史新高,但說到底,今年哪個市場沒有漲?全球主要股指幾乎都能算是不錯的投資,更不用提黃金和白銀那令人咋舌的漲勢。而且比特幣的價格表現雖然偏弱,但山寨幣市場表現則堪稱慘烈。
歷史上,加密週期與美國商業週期高度吻合,從製造業 PMI 中可見一斑。問題是,這一輪商業週期的長度遠遠超過常態。如果商業週期能夠延長,加密週期自然也能延長。如前所述,目前的加密市場並沒有展現典型的「末期狂熱」。誰知道呢?一個月內可能發生很多事。
加密貨幣產業的未來
此時正值得思考加密貨幣整體的演進方向。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比特幣的初衷確實十分純粹,隨後也有許多基礎設施類項目秉持同樣理念加入,但事實是,大部分時間裡,加密領域都被騙局、騙子、不成熟和愚蠢所玷污。它已經有 15 年的歷史了。結果在哪?
如今,比特幣幾乎只剩下 ETF 的投資載體功能,一個吸引機構與退休金資金流入的家喻戶曉的名字。它與宏觀經濟的關聯如此緊密,以至於一份糟糕的非農業報告都能影響幣價。 BlackRock 和 Vanguard 的態度比任何技術面因素都更重要。 KOL 們為每一次 ETF 的成功發行歡呼。價格成了唯一的核心。這顯然不是中本聰最初的願景。密碼朋克們已經錯失了機會。早期那種理想主義的氛圍幾乎已經消失殆盡。加密革命徹底失敗了。
山寨幣市場同樣淪為了財富收割機器。基本面毫無意義,從來如此。看一眼 CoinMarketCap 的前 25 名就足夠證明這一點。這帶來了一個大問題:當你試圖把一堆鬼鍊和迷因幣包裝成行業巔峰,自然會嚇跑新的投資者。每個計畫都變成一個封閉花園,缺乏流動性,也沒有外界興趣。此外,大量資本因平台崩潰與無能的基金而蒸發,使許多投資者徹底離場。從整體來看,加密產業簡直像個笑話。
但也不全然是壞消息。許多方面來看,現在加密市場的氛圍與 2019–2020 年的熊市階段驚人地類似。在那些遠離喧囂的角落裡,有大量實質的工作正在進行中。開發仍在繼續。越來越複雜的金融基礎設施正在浮現。在勤奮開發者之外,同樣重要的一項工作也在顯著推進:監管。過去一年在監管方面取得的進展巨大。這是長期拖累加密產業的關鍵障礙,而現在這些障礙正在逐一拆解。聯準會定期與深度參與加密產業的人士會面;反過來,傳統金融界的人如今也常出現在加密會議的演講嘉賓名單上。銀行及其依賴的通訊基礎設施機構正在建立下一層全球連接。在更具體的層面上,GENIUS 法案是推動穩定幣廣泛使用的重要一步;而 CLARITY 法案一旦通過,將把非穩定幣數位資產定性為商品,為加密貨幣帶來急需的法律緩衝。接下來還有更多步驟。不只是美國,英國、日本、香港和新加坡都願意積極擁抱創新的金融科技。
加密產業必須做出選擇:要麼繼續沿著灰色、骯髒的道路前行,要麼把自己提升到一個更具影響力的位置,追求真正更偉大的目標。網路並非只是一堆昂貴的網域轉來轉去;同樣地,加密也必須不只是一個代幣買賣市場。傳統金融正迫切需要更有效率的資本市場,而加密產業的某些基礎設施或許正是答案。暫時忘掉價格,加密產業必須自我淨化,狠狠清除這些年污染產業的垃圾與投機者。是時候讓真正的玩家接手了。
風險警告 : 交易金融衍生品與槓桿產品具有高度風險
開設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