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06, 2022
外匯交易和股票、期貨等傳統投資交易最大的差別之一,就在於外匯市場從每週一至週五,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都有行情可以交易,沒有中間休市等待的時間。無論是習慣早起做交易配早點,還是和夜盤挑燈奮戰的交易者都大有人在,也有很多人是不分時間段,隨時有空、隨時看盤、隨時交易的。這都是因為外匯市場是由全球各國的交易者和交易市場組成的,無論你身處何地,打開交易軟體與否,交易行動都一直存在著。那麼不同的時間是否會對交易本身產生影響?「最佳交易時間段」存在嗎?
大家都知道外匯的交易時間段,其實就是各國銀行開市的時間段重疊而成,而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場,則是以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為主。倫敦市場開盤時間是北京時間15:30至00:30,紐約市場是21:00至隔日淩晨04:30,東京市場則是08:00至16:00之間。其中倫敦市場作為全球第一個開辦外匯交易的交易所,直到今日各國銀行還是習慣性的在倫敦市場開盤後才開始進行大宗交易,所以外匯市場的波動也由此時開始加劇。而由於美國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資本流動中心,也就意味著紐約市場是最活躍的外匯交易市場,美國的GDP、FED利率決議、非農指數等重要資料大部分也在這時間段內發佈,當然也就會有更多的行情波動。所以在21:00紐約開盤,到隔日淩晨00:30倫敦市場休市這段期間,是全球交易最熱絡的時間段,行情波動相對劇烈,也就意味著有更多做單的機會。日本的東京市場雖然是亞洲規模最大的交易市場,但卻是三大市場之中規模最小的,在東京市場開盤的時間段內,一般來說也只有日圓的行情會略有波動。
所以如果特別關注某國貨幣,選擇該國開市的時間段來交易肯定是最好的,因為當時該國貨幣的交易量最大,波動相對也比較頻繁,並且記得把握住下午15:30至00:30這段外匯交易的「黃金時段」,就能有更多的交易機會和獲利空間。至於世界各國的貨幣特性,如何選擇哪些貨幣來重點關注,就讓我們留待下一篇再說吧!
前面的文章與各位分享過在外匯市場中交易可能面臨的風險,讓我們就繼續來討論更具體的層面,包含風險控管的概念以及如何實際的去執行。我們試著去思考,如果由一個對市場一竅不通的交易新手來做交易,成功的機率基本上就是50%,與賭博無異。如果再加上情緒以及各種外部因素,實際的成功機率恐怕還要更低;相反的,真正有經驗或是對交易有深刻理解的交易者會用盡各種方式進行風險管理。對外匯投資而言,「如何降低風險」遠比如何獲利更加重要。唯有具備這個觀念的人,才能在市場上存活下來,接下來我們就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首先是「整體帳戶資金的風險管理」,對於初學者來說,當手上有100萬的本金,那他自然而然的就以為有100萬的資金量可以交易,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以「避險基金」為例,通常在損失原始資金的三成之時,便會判斷無資金可用,進而進行解散。換句話說,100萬的資金,一旦減少至70萬,就很難再挽回局勢了。為何會有這樣的判定呢?我們思考一下,在本金損失30%之後,要用剩餘70%的資金取回原始資金(100%),需要43%的投報率,這代表必須在投報率為-30%的情況之下,在之後的交易維持43%的超高報酬率。而且一番努力之後,最後的獲利等於是0,不過就是取回本金而已。這在實務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考慮到這種狀況,每次交易最好將預期損失控制在幾個百分比之內,而不是10%或是更高,導致幾次失利就得放棄出場了。
其次是「個別交易的風險管理」,所有跟外匯市場相關的論點都會建議交易者在市場的走向與自己的預判或是交易相違背時,適當的進行止損,避免損失擴大,這部份我們在之前討論止損的文章有提及,各位可以參考。
總結來說,風控是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屬於自己的交易模式以及方法,否則再怎麼風控,再怎麼止損,也只是稍微延長停留在市場裡的時間,並沒有辦法穩健獲利。我們後續還會其他的文章篇幅與各位探討,請持續關注我們的官網以及社群媒體。
庫存費又稱作隔夜利息、隔夜費,對於習慣做中長線,或者主要不是做短線日內交易的交易者,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當帳戶內持倉跨過平臺時間晚上12點(0點),每張交易單就會依照其品種及交易量,產生相應的隔夜利息。
有些朋友可能會好奇,庫存費是因何產生的?是不是交易商額外向交易者收取的費用呢?其實不然,舉例來說:當我們透過交易平臺、去向流通商做1手歐美買單,實際上就是我們買入10萬歐元存放在流通商那邊,並且向流通商借了等值的美元賣出去,就和我們在銀行存款借款一樣,所以流通商會依此向交易者收取利息,也就是庫存費。
而庫存費的計算是透過各國央行所發佈的利率比較,當買入貨幣的利率高於賣出貨幣的利率,庫存費才可能是正的,也就是持倉隔夜會收到流通商給你的利息;相反就為負值,每隔一日就會被收取額外的利息費用。並且庫存費有可能買賣同時為負值、或者一正一負,但不可能同時為正,或者正大於負,否則交易者只要透過開對沖單的方式,就能夠無限賺取額外的隔夜利息,流通商可不傻!
除了每日跨夜收取的庫存費,另外還有一個「三日庫存費」,亦即當天跨日收取的庫存費是平時的三倍,即便你是當天才開的交易單,依然會直接被收取三倍,當然如果庫存費為正,也會直接給予三倍的利息。這邊收取的是外匯市場休市的週六和周日的庫存費,因為系統設置的關係,只能提前在周間收取,而每個平臺收取「三日庫存費」的日期可能不同,通常會設定在週三,因為按照國際慣例,外匯交易是在2日後結算,也就是說週三的交易,結算日在週五至下週一,所以直接在週三算上週六日的庫存費。
當交易量較大,而且決定要長期持有時,如果庫存費是正值,那麼可能會產生一筆不小的額外收益,但相反就會變成相當大的支出,還可能會影響到帳戶原本的淨值和保證金比例,對場上交易帶來更險峻的風險。此外,庫存費利率時常在變動,即使原本是提供庫存費,隔天也可能變成收取,所以交易者們可得多留意庫存費這項不起眼,但卻始終存在的費用哦!
在外匯市場上縱橫的交易者們,除了平時日間、周間的行情會交易,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每個月會發佈的「非農指數」對於行情的影響有多麼巨大,即便尚未真正在非農發佈期間參與交易,應該也看過在那段時間內行情的波動有多麼劇烈。然而大家都知道非農很重要,但你知道非農資料為什麼這麼重要?知道非農資料要怎麼看嗎?
「非農」即是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資料─NFP,於每個月的第一個週五,北京時間晚上8:30左右發佈,分為家庭和企業兩個方式去統計美國國內的就業人口,調查涵蓋的人口數大約4000萬人以上,因此可以計算出一個具廣泛代表性的資料,而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數據是「失業率」、「非農業新增職位」,這兩項資料綜合顯示了美國當前經濟的趨勢好壞,也就會直接影響到美元的走勢,而美國經濟狀況和美元走勢對於全球經濟走向來說,影響力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非農等於直接影響到全球經濟走向,和所有投資人交易者的信心。
在「非農資料」發佈前,每個月的第一個週三還有一個「小非農」資料─ADP指數,相對于非農是由美國勞工部發佈,小非農是民營組織發佈的,只調查美國國內的50萬個私營單位,涵蓋人口約有3500萬人,範圍也不小,而且早于大非農發佈,所以能夠作為對大非農資料的一種預判指標。
然而,並不是大非農顯示美國經濟狀況不好,美元就一定會跌,美聯儲的動向、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ISM製造業指數等等也都有密切相關性,所以大家要切記「非農」只是一項經濟指標,而不是「多空信號」,還是要觀察參考整體局勢再做交易,但下次非農要發佈時,不妨多花點時間去看下「失業率」和「非農業新增職位」這兩項資料的狀況,並預測接下來的行情走向,看看自己的預判準不準確哦!
交易市場上充斥著許多不同類型的交易者,每一位都有自己所信奉的交易準則,但在無法確切預測市場走勢的前提之下,面對失敗的交易,是極有可能會發生的狀況。何謂失敗的交易?當然就是止損出場的交易,止損同時也是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怎麼樣才算是合理的止損呢?
有時候當交易者的單子被止損了,但價格卻又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時候的確會讓人悔不當初,後悔剛剛不該止損。但換個方向思考,假設市場價格不回頭,是不是就陷入了逆勢交易的風險之中? 這可能是大多數交易者一次都承受不起的狀況。
不過,縱使止損的重要性如此顯而易見,但要做到卻是非常不簡單。其問題在於沒有交易者願意虧錢,。我們都明白一次較小的虧損永遠比一次大的虧損要來的好,但大家在交易的時候卻會不斷欺騙自己,找出不存在的理由來試圖說服自己在這次交易中可以扭轉局勢。所以,我們都知道止損很重要,但很多人卻不願意去接受它。
那止損該如何設置才是最恰當?事實上這是一個沒有確切解答的問題,只能結合技術層面的預測以及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來決定,除去技術分析之外的的止損方式,還有一些方式大家也可以進行借鑒:
1.技術止損
它是將止損設置與技術分析相結合,在關鍵的技術位設定止損單,從而避免虧損的進一步擴大。這一方法要求投資者有較強的技術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也很難找到一個固定的模式。比如均線止損、RSI止損、布林帶止損等等,視每個交易者信奉的技術而定。
2.時間止損
時間止損的方法講究的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市場環境內可能出現的特定走勢,而一旦超出這個時間之外則意味著行情突破的時機並未到來,或者是該時段的行情趨勢並不能達到之前的預期。在這種狀況下繼續持倉將充滿更多變數,此時應及時止損出場。
3.資金管理止損
資金管理有兩個目的:生存下去與獲得成功。首先是生存,其次是努力保持穩定的收益,很多交易者都把這些順序搞反了,眼中只有收益,從末考慮過怎樣生存。
嚴謹的交易者通常會專注在損失最小化和資金積累上, 建議單筆虧損無論如何不超過3%,並且允許自己最大可以連虧10次,所以我們帳戶最大回撤也就是30%,可以保證投資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各種案例已經一再告訴我們市場是無法確切預測的。不要忘記止損這最後一道防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永遠是給各位交易者的金科玉律。
接觸外匯交易市場多年,常聽朋友們問起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就是:「鎖倉」相關的問題。A朋友說:「上次我用鎖倉的方式規避了風險,最後扭轉頹勢,盈利出場了。」B朋友卻說:「上次我學你用鎖倉鎖住浮虧,最後爆倉了不說,甚至直接穿倉,血本無歸!」同樣是運用鎖倉的方式,為什麼兩人的結果卻有天壤之別呢?當然兩位朋友面臨的狀況可能不盡相同,我們這邊就簡單的說明一下鎖倉的機制以及運用。
所謂鎖倉,就是同時在場上持有相同數量相同商品,方向不同的交易單,例如同時持有1手買和1手賣單的歐美兌,這樣無論之後行情如何波動,場上的浮盈/浮虧都不會再更動,並且也不會佔用帳戶的保證金。通常運用在帳戶內有大量浮虧,快要達到爆倉比例,但交易者看好後續行情方向會扭轉,所以暫時不選擇平倉止損,而選擇鎖住場上虧損的權宜之計;相反的,當場上有浮盈,但擔心價格可能有暫時的回檔時,也可以利用相同方式鎖住盈利。前文所說的A朋友,便是利用這樣的方式,鎖住帳戶裡面的浮虧,直到價格反彈再出場。而這樣簡單又好用的操作,為什麼反而造成B朋友的帳戶穿倉呢?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風險?
當帳戶內正在鎖倉,雖然保證金水位得到解放,但實際上虧損仍然存在,加上單子一天不平,庫存費就一點一滴的侵蝕著帳戶淨值。而面對這樣的狀況,交易者通常不會坐以待斃,可能同時又開了更多其他的交易單,期望能夠扭轉局勢。這樣無非是更加放大了自己帳戶承擔的風險;更不用說在行情回檔之前,浮虧的單子越扛越大,可能會對交易者產生緊張的負面心態,這時一旦再次判斷錯誤,就更加大了虧損的程度。又或者雖然沒有再開其他交易單,但剛好經歷一波大行情,點差被瞬間拉大,導致虧損超過帳戶淨值,帳戶直接穿倉。
人常說:鎖倉容易解鎖難。平時交易一定要制定止損策略,並嚴格遵行,即便短期內可以使用鎖倉來等待價格反彈,但當達到自己設定的止損價位,或者價格突破支撐位,就該即時平倉,別一味相信鎖倉了就絕對不會爆倉這樣的迷思!
風險警告 : 交易金融衍生品與槓桿產品具有高度風險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