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托特納姆熱刺隊創造歷史,成為第一個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歐洲足球俱樂部。它是第一個這麼做的球隊,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個。到了1990年代,英格蘭上下多家球隊陸續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到2000年,至少有20家英格蘭球隊可供公開交易。然而20年過去,只剩下一家仍留在市場上。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托特納姆熱刺隊(Spurs)在典型的足球風格下,當時正面臨因球員收購與興建新看台所帶來的財務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熱刺的忠實球迷歐文·斯科拉(Irving Scholar)購買了俱樂部的控股權,並將托特納姆熱刺公司(Tottenham Hotspur PLC)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以籌集資金。這次上市頗為成功,售出大量股份,幫助俱樂部擺脫了財務困境。然而,這項舉措在當時被視為極為罕見,因為從來沒有人這麼做過。骯髒的更衣室與閃亮的辦公大樓在當時看來並不是常見的組合。我們很容易忘記,如今與足球相關的榮耀與巨額財富,其實是近代才出現的現象。在1980年代,一切都不一樣。
接下來幾年熱刺的治理不善再次將俱樂部拖入財務泥沼,最終導致商業大亨艾倫·休格(Alan Sugar)於1991年收購俱樂部大部分股權。一個世紀後,休格將他的大部分股份出售給投資公司ENIC International,後者在之後數年間逐步增加。到2012年,ENIC已經擁有超過85%的股份,其餘股份也從股市撤下。經歷近三十年,俱樂部再次回歸私人擁有。
熱刺的上市確實引發了不小的關注,但下一家上市的俱樂部更是讓眾多投資人震驚不已——米爾沃爾(Millwall)。 1989年,米爾沃爾成為第二支登上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英格蘭足球俱樂部。這次出售籌得了500萬英鎊,資金用途與熱刺相似,主要用於球場改善與球員引進。不幸的是,財務管理不善逐步侵蝕了俱樂部的根基,最終導致股價全面崩潰。米爾沃爾只曾在英格蘭頂級聯賽待過兩個賽季(1988至1990年),之後再未重返高位。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俱樂部財務狀況持續惡化,最終由董事長約翰·貝里森(John Berylson)回購所有剩餘股份,使米爾沃爾從倫敦證交所退市,結束其22年的上市歷史。看來大家真的都「討厭米爾沃爾」。
第三家公開上市的俱樂部則是大名鼎鼎的曼徹斯特聯(Manchester United),於1991年上市。在之後的數年中,曼聯吸引了美國億萬富豪馬爾科姆·格雷澤(Malcolm Glazer)的關注,他逐步增持俱樂部股份。到2005年,格雷澤已持有超過90%的股份,根據英國金融法規,他有權強制收購所有剩餘股份,從而完全掌控俱樂部。同年,曼聯從倫敦證券交易所下市,轉為私人公司經營。球迷對此極為不滿,原因之一是格雷澤是透過舉債方式購買股份,這筆債務最後轉嫁給俱樂部,導致曼聯背上了超過5億英鎊的債務,並多年受其所累。最終在2012年,曼聯重新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意圖籌資償還部分債務。球迷再次感到被愚弄,因為儘管這次IPO募得了2.33億美元,其中只有一半實際進入了俱樂部,其餘則進了格雷澤家族的口袋。至今,曼聯仍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足球對股市的嘗試雖然起步緩慢,但到了90年代中期,這股潮流徹底爆發。 1995年,曼城(Manchester City)與普雷斯頓北區(Preston North End)上市,揭開序幕。接著在1996年,切爾西(Chelsea)、利茲聯(Leeds United)、女王公園巡遊者(QPR)、南安普敦(Southampton)、桑德蘭(Sunderland)與西布朗(West Bromwich Albion)也相繼加入。到了1997年,有多達九支俱樂部掛牌上市,包括阿斯頓維拉(Aston Villa)、伯明罕城(Birmingham City)、博爾頓(Bolton Wanderers)、查爾頓競技(Charlton Athletic)、萊斯特城(Leicester City)、紐卡索聯(Newcastle United)、諾丁森林(Nottingham)。投資人如今甚至可以組成一整個由表現不佳的足球股組成的投資組合。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足球俱樂部都執意要上市?答案很簡單:錢。 1992年英超(Premier League)的成立,為足球帶來前所未有的電視轉播收益,大筆資金湧入足球產業。當時許多俱樂部將上市視為搭上金融市場高速列車的方式。當時的英國富時 100 指數 ( FTSE ) 在90年代翻了三倍,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
球迷也常常出於對俱樂部的忠誠而購買股份,想要成為這段旅程的一份子,即便完全不考慮財務回報。此外,一些俱樂部之所以上市,也因為熱刺(Spurs)與曼聯(Man U)上市的經驗一開始看起來頗為成功,其他球隊也想效仿。
另一個推動力是1995年另類投資市場(AIM)的誕生。這是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次市場,設計宗旨是讓那些無法承擔主市場嚴格規範的小型公司也能上市。對許多俱樂部而言,上市被視為籌措資金翻新球場、購買球員的理想方式,因此他們也紛紛加入這場股票盛宴。
儘管足球界進入金融市場的方式曾一度轟轟烈烈,但這股熱潮來得快、去得更快。就如同90年代末期大量俱樂部蜂擁上市一樣,進入2000年代後,這些俱樂部也迅速開始退場。
首先倒下的是諾丁漢森林(Nottingham Forest)。該俱樂部於1997年上市,僅四年後、在2001年因未能發布上一年的財務報告而被暫停交易,隔年正式從市場上除牌。 萊斯特城(Leicester City)在2002年也遭除牌,原因是財務管理極度失敗,最終導致俱樂部進入破產管理程序。 切爾西(Chelsea)則在2003年由俄羅斯富豪羅曼·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收購後退出市場。 博爾頓(Bolton)同年也低調退場,由企業家艾迪戴維斯(Eddie Davies)取得大多數股份。
2004年,利茲聯(Leeds)和桑德蘭(Sunderland)也陸續告別股市;利茲因破產進入託管階段,而桑德蘭則認為私有化對業務發展更為有利。 西布朗(West Brom)於2005年在主席傑瑞米·皮斯(Jeremy Peace)收購大多數股份後退市。 阿斯頓維拉(Aston Villa)則在2006年被美國億萬富豪藍迪·勒納(Randy Lerner)收購。
接下來的一年對足球股更是致命打擊。 查爾頓競技(Charlton Athletic)因為積欠大量債務,在2007年被收購併除牌,女王公園巡遊者(QPR)也遭遇相同命運。同年,曼城(Manchester City)被泰國前總理他信(Thaksin Shinawatra)收購而私有化,紐卡索聯(Newcastle United)則被英國億萬富翁邁克·阿什利(Mike Ashley)收購。
隨著時間推移,剩下的俱樂部也陸續從倫敦證交所退市,直到最早開啟這股風潮的熱刺(Tottenham Hotspur)最終在2012年除牌,標誌著英格蘭足球聯賽與股票市場的正式分道揚鑣。唯一的例外是曼聯(Manchester United),它至今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掛牌。
儘管英格蘭足球聯賽在股票上市方面曾經相當瘋狂,這股現象並不限於英格蘭本土。在蘇格蘭,些路迪(Celtic)、流浪者(Rangers)、喜伯年(Hibernian)和赫斯(Hearts)都曾經在某個時期上市,其中喜伯年的首次上市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末。
這股風潮也蔓延到了歐洲其他地區,儘管時間較晚、規模也較小。在義大利,尤文圖斯(Juventus)、拉素(Lazio)和羅馬(Roma)都在米蘭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葡萄牙方面,本菲卡(Benfica)、士砵亭(Sporting Lisbon)和布拉加(Sporting Braga)也曾進入資本市場。德國方面,只有多特蒙德(Borussia Dortmund)曾於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而荷蘭唯一上市的球會是阿積士(AFC Ajax),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掛牌。法國則是里昂奧林匹克(Olympique Lyonnais)透過OL集團(OL Groupe)的控股公司形式進行上市。
儘管在歐洲部分地區也有類似上市的興趣,但整體而言,歐洲對於足球俱樂部的態度一直較為保守,直到今天依然如此。球團通常被視為屬於球迷的公共資產,而不是國際金融投資工具的標的。以巴塞隆拿足球俱樂部(FC Barcelona)為例,該會的所有權幾乎完全掌握在會員手中,是全球少數真正以民主形式運作的俱樂部之一。
可以公平地說,英格蘭足球聯賽(EFL)進軍股票市場的嘗試是失敗的。事後看來,也不難理解原因。這兩個世界幾乎是完全不相容的。球迷與投資人之間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前者追求的是球場上的勝利,後者則在尋求投資報酬。誠然,更高的聯賽名次與錦標賽勝利可以提升俱樂部收入,並帶動商品銷售,但那並不是球隊真正努力的目標。球隊與球迷想要的是贏球、晉級、爭取榮耀。這類成功通常依賴更好的球員與教練,而這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打造更強的陣容,短期內對球會有利,卻也可能在長期導致財務問題。隨著球團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薪資支出將大幅增加;如果戰績無法即時提升,球團便可能陷入債務困境。
另一個問題則與足球這項運動本身的特性有關。足球是出了名的不確定性高,甚至比多數運動更難測。幾個球員的受傷、一波連敗、幾位教練被解僱,可能會讓一支大幅增加支出的球隊陷入危機。降級對俱樂部來說是一場災難,不僅在競技層面,也會直接導致電視轉播權與門票收入的下滑。對投資人而言,如此動盪的環境無異於毒藥。
從俱樂部的角度來看,股票上市確實是一種籌措大筆資金的方式,例如用於翻新球場,但長遠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融資模式。首先,沒有人能準確判斷一家球會的「公平價值」,因此很難說某家球會是高估還是低估。投資人沒有理由因為營收或獲利前景而買進球會股票,因為球會本質上並不是一般的營利事業。未來現金流極度難以預測,因為它取決於球隊的成績,而成績本身就充滿變數。
再者,由於市場興趣不足,足球俱樂部的股票通常非常缺乏流動性,很少有人買賣,沒有成交量,也沒有未平倉量,等於沒人可以賣給。俱樂部還得面對股市的維持成本——這正是許多球會選擇退市的一個常見理由,即使只是掛牌在倫敦證交所的次級市場AIM也不便宜。
成為公開公司也意味著球會需要更公開地揭露財務資訊,必須遵守一系列金融法規與資訊揭露要求,這對於一向運作不透明的足球產業來說並不具吸引力。相較之下,私募資金更為靈活,也讓投資人能擁有更高的控制權,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最後那麼多球會乾脆選擇被富豪或投資公司私有化。
從反方觀點來看,其實2000年代初大量足球俱樂部退市背後存在著一個共同因素。早在這之前,英國媒體公司 ITV 曾推出訂閱服務,試圖與 Sky Sports 競爭。這筆交易原本承諾能為足球俱樂部帶來可觀的收入來源,但可惜的是,該服務未能吸引足夠的訂閱者,最終於2002年宣告失敗。
這筆收入的消失對許多俱樂部(特別是低級別聯賽球隊)來說猶如致命一擊。同時,金融市場正遭受2000年初網路泡沫破裂的衝擊。從199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高點到2003年3月,英國富時 100 指數(FTSE 100)經歷了約50%的殘酷修正,導致整體市場投資信心大幅流失。這兩大事件無疑加速了多傢俱樂部退出倫敦證券交易所的進程。
歸根究柢,結果已說明一切。自200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後,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足球俱樂部數量迅速銳減,這對於一個新進入股市的產業來說極為罕見。而唯一的例外,就是曼聯。為什麼這支俱樂部能成功,而其他俱樂部卻紛紛失敗?一種說法是,曼聯的規模足以撐過風暴。它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影響力、國際吸引力與品牌價值。也有可能,曼聯之所以至今仍在證券交易所掛牌,完全是因為格雷澤家族的意願。
當然,更容易成立的論點是,讓曼聯繼續掛牌於紐約證券交易所,對俱樂部本身毫無實質益處。自從格雷澤家族入主以來,曼聯在商業面確實有明顯成長,透過商品銷售、轉播權收入與贊助合約賺進了巨額現金。從企業角度來看,俱樂部的財務狀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健康。
但問題是:成績呢?球迷滿意嗎?曼聯在競技層面的表現又如何?儘管球隊在這些年間仍有贏得一些獎杯,但自從亞歷克斯·弗格森 ( Alex Ferguson ) 在2012-2013賽季退休以來,曼聯就再也沒贏過英超冠軍。去年球季甚至因為排名第15名而成為全球笑柄。球迷的失望與日俱增。
當然,球場上的糟糕表現不能完全歸咎於俱樂部的所有權結構;但這正說明了俱樂部商業上的成功與球迷每週所目睹的比賽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我們回到先前提過的論點:球迷與投資人之間有利益衝突。曼聯正好成為這種矛盾的完美範例。在會議室取得成功,在球場上卻淪為中游無關痛癢的隊伍。
對一般曼聯球迷而言,股票市值或現金流的成長根本毫無意義——也不應該有意義。曼聯是英格蘭目前唯一仍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俱樂部,而這本身就證明了足球俱樂部與股票市場之間的橋樑早已無法修復。這個模式顯然有根本缺陷,多數俱樂部也早就認清了這一點。
風險警告 : 交易金融衍生品與槓桿產品具有高度風險
開設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