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池和私人交易室的爭議話題時不時就會被拿出來討論,通常伴隨著關於其使用的道德爭論。但什麼是暗池?大家又為何在討論它?
暗池是一種存在於正常交易所之外的特殊交易環境。這個名稱源自於買賣訂單的對外不可見,提交訂單的各方也保持匿名。市場深度也是個謎。沒有訂單簿、沒有訂單歷史,完全匿名。暗池參與者完全是在資訊不明的情況下進行交易。
對一般交易者來說這是一個惡夢般的場景,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機制呢?簡單的答案是,暗池不是為散戶而創建的,而是為機構資金服務的。由於整個系統在暗處運作,它允許機構投資者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提交訂單。暗池還能幫助大額交易者完成訂單,也不必擔心市場會對其交易產生不利影響。
想像一家公司想買大量特定股票。如果他們使用普通股票交易所,這筆交易會在市場上引起震動。投資人一旦察覺到大量買單湧入,便可能跟風進場,推高股價,最終讓該公司以更高的成本買進。然而,若公司使用暗池,訂單就不會影響公開市場,以獲得更理想的價格執行交易。甚至有可能訂單直接撞上隱藏的巨大賣單,讓雙方都能以適當的價格成交。
雖然暗池交易仍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向公眾披露,但企業通常會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延遲披露時間。等到這些交易公開時,訂單早已執行完畢,價格波動的風險不再構成威脅。
暗池的基礎始於 1980 年,當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頒布 19c-3 規則,允許證券在交易所之外進行交易。幾年後,暗池正式誕生。儘管對大型金融機構來說極具吸引力,但當時暗池的交易量僅占美國市場日交易量的 5%。然而,隨著 SEC 進一步放寬監管,加上機構對私人交易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一比例持續攀升。
截至 2025 年 1 月,超過 50% 的交易活動已經發生在暗池或各大機構的內部交易系統中,連續三個月超過公開交易所的交易量。這不只是暫時的現象,而是經過數十年發展的結果。如今,大多數交易已遁入陰影之中。
暗池對大型機構而言,顯然具有極大的優勢。若非如此,暗池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此外,暗池仍不受與公開交易所相同的監管約束。例如,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納斯達克(NASDAQ)必須向 SEC 提供詳細的交易數據,而暗池則不需要。此外,暗池是私有系統,擁有自由選擇交易對手的權利,可以拒絕特定機構,也可以對不同的交易方收取不同的費用。
這時討論不可避免地轉向公平性問題。這些銀行與機構彼此交易,使用與公開市場不同的價格,卻幾乎不受監管?不該受到更嚴格的約束嗎?
然而,問題不只如此。暗池內部也存在著更隱密的機制──私人交易室。私人交易室是 「邀請制」 的超級封閉交易環境,不僅讓機構得以遠離市場的監視,還允許它們僅與特定交易對手進行交易。例如,一家金融公司可以設立一個私人交易室,只讓幾個特定機構參與,有些交易室甚至只有 兩到三個成員。
大型機構通常會選擇自建 “另類交易系統(ATS)”,擁有自己的替代交易系統所需的技術、財務和法律資源。然而,對於規模較小的交易機構來說,加入現有暗池內的私人交易室無疑是一個最簡單且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暗池確實存在不少爭議。其中最常被詬病的是它們削弱了公開市場的流動性。當越來越多的交易轉向暗池,交易所的買賣盤深度將大幅下降,導致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 擴大,市場效率降低,散戶交易者的成本增加。如果這個趨勢持續惡化,暗池交易模式甚至可能嚴重影響價格發現機制。當市場無法確定資產的實際交易價格,價格波動將變得更加難以預測。
缺乏透明度也是一個主要問題。暗池受到的監管審查遠不及明確交易所,因此更容易發生操縱價格、內線交易,甚至是詐欺行為。話雖如此,這些問題只影響使用暗池的機構本身,所以實際上影響範圍相對封閉。
暗池的存在本身就備受爭議,每當這個話題被提出時,總是會引發熱烈討論。但無可否認的是,市場永遠在尋求 效率,如果與特定對手直接交易能帶來更好的價格與執行條件,那麼市場就會選擇這種方式。試想,一位農夫若選擇將農產品賣給連鎖餐廳,而不是擺攤在當地市場,這本質上也是尋求更有效率的交易模式。暗池和私人交易室的流行證明了它們的對機構投資者的價值。當機構資金開始遠離公開市場,轉向隱密的交易環境時,未來散戶面對的市場格局可能更加「黑暗」。
風險警告 : 交易金融衍生品與槓桿產品具有高度風險
開設帳戶